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文化传承、文化交流、乡村振兴和学生素质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贵州医科大学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同心传承·探寻非遗”实践队于7月20日-7月24日在贵州省丹寨县开展了为期五天的实践活动。通过本次实践活动,让我们深入了解非遗文化,推动乡村发展,拓宽自己的视野,为传承和守护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传承古韵,非遗周重现光彩
第三届中国丹寨非遗周盛大开幕,为期6天的活动在丹寨县的“非遗小镇”内展开。来自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汇聚于此,展示着他们独特的非遗绝技、传统工艺、盛装巡游以及时装秀等。7月21日“同心传承·探寻非遗”实践队来到丹寨县万达小镇观看了非遗周的开幕式,在开幕式上,苗族飞歌、苗族锦鸡舞、侗族大歌等盛大的非遗项目展演将现场气氛推到高潮。悠扬动听的芦笙舞曲,飞舞的裙摆,环佩的银铃,将沉淀了千百年的民族风情娓娓道来。
在非遗周体验中,我们不仅了解了更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还亲身感受到了它们的魅力。这次体验让我更加认识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些文化背后的故事和历史。真的是一次奇妙的体验。
石桥古寨探寻古法造纸
石桥古寨,一个位于中国南方的美丽村落,以其古朴的建筑、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著称。古法造纸,源于中国古代,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石桥寨的村民们世代相传这一技艺,至今依然坚持用传统的手工艺制作纸张。7月22日“同心传承·探寻非遗”实践队来到了黔东南丹寨县石桥古寨,亲身感受这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感受古法造纸的传承与创新。
在我们到达古寨里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兴武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造纸的整个过程,在这之后,王兴武老师还给我们讲述了石桥古寨古法造纸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他告诉我们,尽管现代工业的造纸技术已经高度发达,但古法造纸依然有其独特的魅力。古法纸张不仅具有优良的吸墨性、透气性,还能保持长时间的保存。更重要的是,古法造纸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了古法造纸工艺重要性和保护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盛装花红,民族风情妆艳芳
丹寨非遗周苗族八大支系服饰巡演
7月23日,万众瞩目的第三届中国丹寨非遗周苗族八大支系服饰巡演正式展演,独具特色、多姿多彩的苗族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纷至沓来,尽享非遗文化盛宴。“同心传承探寻非遗”实践队有幸参与了整场盛装游行,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在游行期间,我们欣赏到了一场场精彩的表演,包括苗族舞蹈、侗族大歌等,这些表演既保留了传统的民族特色,又融入了现代元素,令人陶醉。
此次中国丹寨非遗周的盛装巡演活动,展现出了黔东南州各民族同胞安居乐业、奔向幸福的精神面貌。在贵州这片非遗文化热土上,非遗宝贝灿若繁星,非遗传承生生不息,以更加崭新姿态,迎接多彩贵州美好的未来。
卡拉鸟鸣,文化珍宝笼中藏
丹寨卡拉村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鸟笼制作村,至今仍保留着祖辈传承下来的传统鸟笼制作技艺。7月23日“同心传承·探寻非遗”实践队来到了鸟笼小院,卡拉鸟笼的非遗传承人给实践队队员们介绍了鸟笼的编织技艺以及鸟笼对他们生活带来的改变。
实践队员们参观了卡拉鸟笼传习所,近距离感受着传统手工艺人的匠心独运,见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在日常生活里,鸟的图案在丹寨随处可见,在苗族文化里,至今仍然保存着对玄鸟的图腾崇拜。因为爱鸟的缘故,鸟笼子也就成了当地苗族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元素。无论在丹寨县城还是大山里的村寨,都能看到房前屋后挂着鸟笼。
蜡染芬芳,艺术色彩浸长廊
中国银匠村探寻蜡染技艺
蜡染非遗项目是来自中国丹寨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蜡染工艺在丹寨地区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7月24日“同心传承探寻非遗”实践队来到中国银匠村的蜡染工坊参观了蜡染制作的整个过程。
到达蜡染工坊,制作蜡染的非遗传承人给我介绍到丹寨苗族蜡染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其蜡染绘画工艺有“点蜡”和“画蜡”两种。以铜刀作笔,以蜂蜡为墨,图案了然于心,在素色的手织布上信手拈来。或花鸟鱼虫,或龙凤水波,看似随意但却口手相传,不同的民族分支有着各自的纹样特色,我们也切身感受传统手工艺人的匠心独运,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
通过这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我们不仅了解了丹寨地区的非遗项目,还深刻认识到了非遗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宣传非遗文化,我们希望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非遗文化,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感谢所有为这次活动付出的人员和机构,包括我们的老师、志愿者和非遗的传承人们。他们的辛勤工作和支持,使我们有机会亲身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并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关注和支持非遗文化的发展,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